「主编语」
在城镇化宏观视野中考察县城建设和县城发展,绕不开县城的三个主要战略定位:其一,县城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演进的空间经济单元,也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层级,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将影响整个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其二,县城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属性,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必须将其置于城乡关联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其三,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功能与规模的清晰分层结构,县城在此体系中发挥着我国城镇化“稳定器”的基础性作用。
本专题将围绕以上三个战略定位,结合课题实地调研成果,推出系列文章,梳理县城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空间单元,所承担的城镇化任务,即“载什么”、“怎么载 ”。
县城在我国区域城镇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介于大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县城,往往通过培育地方化特色产业或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参与城镇产业体系的分工。今年七月课题组赴成都周边县城的调研,也高度关注了县城与城乡产业体系的互动与融合。作为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发展支点,崇州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业生产保护区,素有“西蜀粮仓”美誉;当地依托传统农业这一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康养旅游产业链、建立优质油粮品牌。如白头镇积极培育以健康食品、国医康养、运动休闲三产为主要支柱的大健康产业,统筹域内景区、园区、社区建设,构建乡村产业生态链。地处重庆市半小时交通圈内的广安市邻水县,凭借当地土地存量大、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低等优势,承接了重庆长安汽车配套产业的转移,实现跨区域大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总体而言,伴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两地之间产业合作更加频繁,发挥各自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为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集聚与分工提供更好的制度土壤。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成都周边许多县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人、地、钱”等多方面的困扰,中心城市对人口和消费的虹吸效应亦不容忽视。位于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县城如何更好的融入中心城市,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取长补短也是当下县城发展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县城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土地资源跨界配置的重要载体,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流转的“中转站”。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区域之间人口流动极为不平衡,伴随着成都、重庆等区域中心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的不断提升,县城常住人口也在迅速流失。在此背景下,县城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地处成都南面的眉山市仁寿县,不仅是劳务输出大县,也是全国首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近年来当地引进了眉山信利、乐高乐园、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和制造业企业,吸引了一大批“归雁型”农民工回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融资、用地、办证、人才培育等优惠政策扶持又进一步推动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土地要素流转的实践中,崇州县走在全国前列,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17条政策措施,开展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验和全域土地整治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储机制,推行“点状供地、组合供地”模式,解决供地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自愿有偿零星退出、拆院并院、增减挂钩”5种模式培育新经济新业态。
县城是区域城镇体系中串起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供需互补关系的“轴线”。如仁寿县依托人口优势积极培育家政服务业,填补成都市的家政服务业市场空白。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区域协作模式,“飞地经济”也是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位于德阳市汉旺镇的德阿产业园区依托绵竹市三线建设时期留存的工业基础、高速公路联通阿坝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并以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锂矿资源优势、低电价优势为保障,打造了以锂电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飞地园区,预期通过资源开采、定向招工、产业升级等破解阿坝州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困。不同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需要根据空间性质和承担的功能有所区分,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县城的错位发展、协同合作,是各县城乃至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重难点。
作者:余思宇
主编:张蔚文
责编:麻玉琦
往期关注
名家观点 | 仇保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需关注十二个拐点
名家观点 | 魏后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下的县城发展
联系邮箱:masir@zju.edu.cn(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