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31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邹永华的独著论文Urban Resilienc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of a City from the Pandemic (《城市韧性、数字技术与疫后经济恢复》)被公共管理学科顶级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PAR)录用并在线发表。PAR创刊于1940年,是国际公共管理领域最负盛名的学术期刊。疫后经济恢复是全球城市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城市遭遇灾害冲击时,往往要借助创新的治理工具来提升城市韧性。该研究建构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揭示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可以在灾害中通过维系和增强既有的合作网络来实现经济恢复韧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数字平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居民参与共同生产是关键的驱动要素。该研究为数字时代的韧性城市建设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方案。
  • May
    18
    编者荐语: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石敏俊教授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学术文章《城市密度、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 ,作者周子程文献来源:石敏俊,张瑜,郑丹.城市密度、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5期,84-96.摘要: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城市走集约发展之路,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源。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数据和卫星夜间灯光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密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证实,城市密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数据样本均证实了这种正向作用是稳健的,研究结论为城市密度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密度通过贸易成本、厚劳动市场、知识溢出等三种途径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中,知识溢出发挥了最重要的中介作用。此外,城市密度效应还受到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城市集聚中相对获益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精明增长的城市集约发展模式提供了经济学微观机制的解释,与此同时,精明增长模式符合新型城镇化注
  • Mar
    31
    写在前面近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徐元朔博士(第一作者)、董照樱子博士(通讯作者)、博士生吴岩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Q1, IF=10.753)发表学术论文。本文集成了时空加权回归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以中国27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识别了2003-2013年间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影响的时空动态规律。研究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2020YFA0608601)、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21YJRC05-2YB)、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2YJC6301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004199、72272158)的资助,并得到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和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支持。文章信息:Xu, Y., Dong, Z.*, Wu, Y. (2023). The spatiotempor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gree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Science of T
  • Mar
    30
    “区(市)直管社区”有利于缩减管理层级、提升政府效能、推进基层自治。但由于社区自治能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党建引领实践偏误、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改革探索大都回潮。
  • Apr
    06
    共享微出行是指能让居民租赁单车、电单车等小型交通工具进行慢速、短途出行的服务。为了揭示共享微出行的一般性规律,本研究在哈啰出行研究院的支持下,尝试对浙江省宁波市的骑行用户行为进行时空可视化。
  • May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