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回溯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1-07-20浏览次数:142

「主编语」

在城镇化宏观视野中考察县城建设和县城发展,绕不开县城的三个主要战略定位:其一,县城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演进的空间经济单元,也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层级,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将影响整个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其二,县城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属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必须将其置于城乡关联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其三,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功能与规模的清晰分层结构,县城在此体系中发挥着我国城镇化“稳定器”的基础性作用。

本专题将围绕以上三个战略定位,结合课题实地调研成果,推出系列文章,梳理县城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空间单元,所承担的城镇化任务,即“载什么”、“怎么载 ”。



“郡县治,天下安”。县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城则是县的行政和经济重心,县城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整个城镇化的规模、效率和质量。梳理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县城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第一个面向,是县城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城镇化的最原始动力。然而,与城市产业相比,县城的产业发展在资金规模、技术及市场反应上先天不足(刘国斌和杨富田,2017),因此产业基础普遍薄弱,即使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县级产业发展也无法与城市媲美。有学者研究了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发现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浙江民营经济的扎堆现象虽然在地理上实现了集群,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因而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人口集聚(朱柏铭,2008),这就导致县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应以城镇化推动为主线,根据现代城镇的发展要求,使县城传统产业 (农业及低端制造业) 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升级 (黄祖辉,2009;刘志彪,2010;毛丰付、潘加顺,2012)。


县城发展和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第二个面向是劳动力在城乡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即就业结构。根据传统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产业决定就业(配第,1672;李斯特,1844;刘易斯,1954,1955;库兹涅茨,1959,1966)。本质上,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原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向城市集聚、成为非农产业从业人口的过程,也即是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刘小伟(2015)、陈园园等人(2015)基于面板VAR模型分析发现,县域经济增长并不能促进县域就业,反而会产生微弱的抑制作用,而县域就业会影响经济增长,但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可能的原因在于,县域就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无法有效吸收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造成县域就业弹性系数整体小于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较弱(刘小伟,2015;杨静等,2015;赵欣欣,2017)。


县城发展和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第三个面向是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迄今为止,我国县城公共服务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过大、供需结构失衡”的非均等化特征(范恒山和周毅仁,2008;樊继达,2008;王谦,2009;党国英和许力平,2008;唐钧,2009;毛胜根,2014)。宏观上,城市偏向型的非均衡制度安排导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很大的差异(陈海威,田侃,2011)。中观上,1994年起实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造成基层财政困难和区域间财力不均(曹光宇等,2020),弱化了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韩俊,2000;安体富和任强,2007;蒋瑛,2011;孙德超,2012;李晓园等,2016)。微观上,服务意识薄弱、供给渠道单一、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也制约着县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郭建军,2009;杨茂林,2010)。


作者:麻玉琦

主编:张蔚文

责编:麻玉琦


往期关注

县城视界|开篇词

概念辨析:县、县级行政单元、县城、县域


联系邮箱:masir@zju.edu.cn(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