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调研实录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1-07-20浏览次数:152

「主编语」

在城镇化宏观视野中考察县城建设和县城发展,绕不开县城的三个主要战略定位:其一,县城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演进的空间经济单元,也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层级,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将影响整个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其二,县城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属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必须将其置于城乡关联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其三,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功能与规模的清晰分层结构,县城在此体系中发挥着我国城镇化“稳定器”的基础性作用。

本专题将围绕以上三个战略定位,结合课题实地调研成果,推出系列文章,梳理县城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空间单元,所承担的城镇化任务,即“载什么”、“怎么载 ”。



产业是县城发展的支柱,也是城镇化的最原始动力。7月上旬,课题组一行赴四川调研时,着重调研了成都周边市县的产业发展状况。其中,金堂县依靠成都东进战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通用航空和应急安全三大产业;仁寿县依靠着成都南拓发展,开始着力发展文旅、电子信息等高端先进产业。不难发现,位于成渝都市圈内的县城,都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接受成都的辐射效应,逐步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与成都相比,县城的产业转型升级仍处于起步阶段,来自成都的虹吸效应,成为了金堂、仁寿等县城发展中“成长的烦恼”。受制于建设用地指标等政策限制,县城无法实现城区空间的快速扩张,亦无法从成都吸引来某些大体量的工业企业或尖端的技术人才,在资金规模、技术及市场反应上存在明显不足。某县干部甚至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不是在和成都竞争,而是在和成都周边的县市竞争,看谁能在成都捡漏。”因此,在首位度较高的都市圈内,如何实现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城产业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平衡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将成为本课题下一步调研和研究的重点。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县域内的劳动力从农村的第一产业流向县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推进人口城镇化。此前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户籍制度的淡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推进,县域内的人口城镇化进程趋缓——农村户籍的劳动力,即使选择在县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就业,也没有很强的意愿在县城落户。因此,近年来很多县城都在消除要素流动门槛上发力,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例如崇州市创新性地开展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验和全域土地整治试点,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自愿有偿零星退出、拆院并院、增减挂钩”五种模式,一方面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另一方面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财产权益。这种“产权顺畅流转、人口自由流动、户籍自由迁徙”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格局,将成为未来县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趋势,也是我们本次关注的重点。

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是以县城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必行之策。课题组深度调研的几个县城,都以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满足民生需求为工作重点,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例如,金堂县围绕“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医院、综合剧院、污水处理厂、体育中心、标准化学校、综合市场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县城居民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促进产城融合。但是对县城来说,这种大体量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一是考验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二是面临大城市虹吸效应的隐忧——当前,县城提供的教育、医疗等服务,依然无法和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媲美,农村居民和县城居民在本地就学、就医的意愿都不强。例如,仁寿县干部反映,在仁寿引入万达商城后,依然有大量县城居民选择去仅有半小时车程的成都市区购物,而非留在仁寿消费。因此,在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集聚效应,避免资源浪费,将成为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作者:麻玉琦

主编:张蔚文

责编:麻玉琦


往期关注

县城视界|开篇词

概念辨析:县、县级行政单元、县城、县域

县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回溯


联系邮箱:masir@zju.edu.cn(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