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目标下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调研实录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1-08-03浏览次数:106

「主编语」

在城镇化宏观视野中考察县城建设和县城发展,绕不开县城的三个主要战略定位:其一,县城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演进的空间经济单元,也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层级,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将影响整个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其二,县城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属性,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必须将其置于城乡关联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其三,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功能与规模的清晰分层结构,县城在此体系中发挥着我国城镇化“稳定器”的基础性作用。

本专题将围绕以上三个战略定位,结合课题实地调研成果,推出系列文章,梳理县城作为中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空间单元,所承担的城镇化任务,即“载什么”、“怎么载 ”。



城乡过渡是县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县域内实现城乡空间要素、经济要素和自然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双向流动,是县城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必要条件。7月上旬,课题组在四川开展实地调研,高度关注成都周边市县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的经验做法。其中,崇州市依托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农业共营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以“一个川西林盘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企业”为代表的“村庄共营制”发展模式。以农村产权抵押为核心激活农村金融要素,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对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的抵押融资。除了崇州以外,四川省部分区县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员,在农村土地、金融、生态等要素改革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本课题将持续跟踪试点改革成效,并将县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资本下乡等问题作为下一步调研和研究的重点。

在激活要素的基础上,县城通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大城市溢出人口、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带动产业升级,激发县域活力,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本次调研的几个县市都位于成都周边,受到成都对人口的虹吸效应依然强劲。但各县市采用多样化手段吸引人口,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金堂县秉承“精筑城、广聚人”理念,规划建设金堂大学城和成都国际职教城,带动本地城乡居民就地创业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缓解了人口外流;大批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落地也带来大量年轻人口的导入,优化了人才结构。在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同时,通过高技能人才与周边配套产业相互支撑,助推人口在县城的高效、高质集聚。再比如崇州市试点“新村民”制度,支持拥有农村产权共有权资格的城市人口回乡创业。“要真正把农村经济盘活,最重要的是有学识的农村人,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家乡开厂、修建私塾等,带动一大批人发展”,崇州市干部如是说。“新村民”的进入增强了乡村活力,可以带动一大批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格局,将成为未来县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趋势,也是本课题组关注的重点。

以县城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一般来说,处于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县城可考虑两种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一是发展“配角经济”、“后厨经济”,适用于传统农业发达县。如成都周边的仁寿县依托产业平台和重大项目,打造成渝都市圈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同时主动承接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开展“农超对接”,将农产品送上都市居民餐桌。二是依托良好的田园风貌发展“田园生态经济”,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对“农家乐”“田园游”的巨大需求。例如,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的崇州市,以乡村为场景,发展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载体。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推进乡村振兴的“烦恼”,部分县城反映找不到产业支柱方向,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取得独特竞争优势成为普遍问题。另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但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县城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与大中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在县城建设中扩大规模效益、避免资源浪费,也将成为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作者:孙思琪

主编:张蔚文

责编:麻玉琦


往期关注

县城视界|开篇词

概念辨析:县、县级行政单元、县城、县域

县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回溯

县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调研实录

名家观点 | 仇保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需关注十二个拐点

名家观点 | 魏后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下的县城发展

名家观点 | 刘守英: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目标下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研究回溯


联系邮箱:masir@zju.edu.cn(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