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 Mar
    14
    2025年3月13日,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带头人吴宇哲教授关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文章在《中国自然资源报》理论版发表。
  • Oct
    24
    2024年10月24日,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张蔚文的文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问题和举措研究》发表于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 Oct
    24
    2023年10月,研究院院长助理邹永华副教授接受潮新闻采访,解读雄安新区房产新政,相关文章10月23日发表于潮新闻客户端。全文如下衣食住行,人生四事。一座城市的房产政策,都是涉及老百姓的民生大事。9月20日,河北雄安新区发布房产新政: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实行现房销售,实现“所见即所得、交房即交证”;同时,雄安新区支持有意愿的人才,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并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租售同权”。一个月过去,雄安新区房产新政实施得如何?当地居民对此有哪些感受?它对我们又将有哪些影响?日前,潮新闻新闻再次踏上这片承载千年大计的土地,寻找答案。“雄漂”:这里已具备新政实施的要素2017年4月1日起,这片位于河北保定的177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雄安。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雄安被誉为“未来之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 记者 侴雪妍 摄这座城市的建设,吸引了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雄安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雄漂”。作为“漂”字一族,潮新闻记者探访后发现,“雄漂”们对雄安这座城市的热爱,已几乎与当地居民没有区别。为啥?“在
  • Aug
    21
    2023年8月,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张蔚文教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分析解读浙江落户新政的公共服务亮点。相关文章见刊于2023年总第1105期。前不久,在浙江省台州市生活和工作了12年的陈叶在刷手机时注意到了一条新闻——除杭州市区外,浙江省将全面放开落户。7月初,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浙江实施方案》),于7月22日起施行,要求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全省除杭州市区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不过,陈叶并没有点进去了解更详细的情况。2011年,家乡在湖北省松滋市某村的陈叶从大专毕业,来到台州,如今已在这里结婚生子,却仍没有把户口从老家迁到台州。丈夫刘天明和陈叶是校友,老家在内蒙古农村,此前也没有动过在台州落户的念头,直到2019年,孩子即将出生,为了让孩子在台州上户口和接受教育,刘天明才在台州买了房,把户口迁了过来。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主要目标的全方位户籍制度改革。近几年来,江西、黑龙江、青海、云南、吉林、湖南、山东、河南等全国多个省份都
  • Aug
    14
    2023年8月,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张蔚文教授接受《财经》杂志采访,解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相关文章见刊于财经杂志2023年第16期“法治与公共治理”板块。流动人口大省浙江正在以更大的开放包容度,拥抱每一位迁徙者。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称《浙江方案》)提出,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其中包括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在中国,户口长期和住房、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绑定在一起。正因如此,历次户籍制度改革总是能够牵动人们的神经。此前,江西、黑龙江均已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但作为东部经济大省,浙江的此轮户籍改革仍然受到各方关注。浙江此次动作有多大吸引力?背后有何深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是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举措,也是我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政府在政策解
  • Jul
    21
    2023年7月20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刊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和博士生孙思琪文章《“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城乡融合的经验启示》全文如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创新工程。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千万工程”坚持农村和城市地位平等,历史性地改变了城市建设政府出资、农村建设村民和集体自筹的传统,走出了建设新农村与推动城镇化矛盾的误区,也改写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有乡无、城多乡少、城高乡低”二元对立格局,为我国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借鉴。“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千万工程”是为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年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从建设美丽乡村出发,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
  • Jul
    20
    2023年7月,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张蔚文教授接受《浙江日报》采访,解读浙江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相关文章于7月20日见报于浙江日报“要闻”栏目,潮新闻客户端同步转载。全文如下7月22日起,《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将正式实施。靴子落地,意料之中。2021年的《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气会就表明,“十四五”期间,除杭州市区外,浙江将全面放开落户政策。敞开落户的大门不是新鲜事。《实施方案》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如何让农村人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不光要在城里留得下,还要能以新身份过得好。落户的门越开越大“欢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浙江姿态很诚恳。”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蔚文开门见山。在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上,浙江这扇门已经开得很大。《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就业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优质、医疗更便捷、保障更有力、文化更丰富。为了更好对标,《实施方
  • Mar
    28
    特色小镇自2014年诞生以来,在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小镇为何缘起于浙江?目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的新阶段,特色小镇又将扮演什么角色?近日,第一财经记者针对以上话题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蔚文教授。本文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今日头版。执教于浙江大学、致力于土地与城镇化研究的张蔚文,2014年7月从美国访学归国后不久,就被孕育于杭州市的“特色小镇”这一新生事物所吸引。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视察云栖小镇时,首次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新概念。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这一年,由浙江省推动的特色小镇工作,风生水起。自称“看着特色小镇长大”的张蔚文,目前担任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蔚文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地方率先探索、中央高度关注。近年来,经过从上到下的持续规范纠偏,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已进入规范化轨道。张蔚文认为,特色小镇本质是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的产业平台。后疫情时
  • Jan
    19
    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治理方向领衔专家赵志荣接受中新网专访。他表示,希望浙江省为地方财政透明度的实质性提高树立标杆,以提高财政决策的科学性、预算管理的绩效和财政风险的防范能力。赵志荣认为,地方财政透明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地方财政已有长足进步,但在信息标准化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变量、表格设计或整个报表体系上。为此,他建议浙江采纳标准化的预算决算报表、辅以专业的分析解读和可视化的网络披露,加快推进浙江省成为地方财政透明度实质性提升的先行地和重要窗口。“希望财政厅可结合别地相关经验,制定更为完整全面的标准化财务报表体系。可以开发专用软件或网络平台工具,供各级地方政府录入信息,然后自动生成年度报告,并在软件中加入一些自动检测或提供预警的算法。”赵志荣如是说。在地方政府预算决算公开的报告里,除了数据表格之外,还应辅以专业化的分析和解读,具体可覆盖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自有资金和转移支付的相对比重、主要政策领域的支出结构等方面,也可进行跨时段的趋势分析和跨地域的横向比
  • Oct
    31
    ​2022年10月31日,浙江日报“理论周刊”版块刊登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永华的文章《新型城镇化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浙江元素》。
  • Sep
    15
    近日,《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交易,适用相同规则,接受市场监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蔚文围绕这一政策接受中国网采访,全文如下:见智|“稳妥有序”转向“审慎稳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慎”在哪里?文|李智中国网记者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提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交易,适用相同规则,接受市场监管。围绕这一政策的解读,中国网《见智》栏目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蔚文和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根据公开资料,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具
  • May
    28
    2022年5月27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刊登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永华发表的文章《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雄安样板》
  • Aug
    18
    2021年8月16日,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在光明网理论频道发表文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应答好四个问题》
  • Mar
    29
    2021.3.26数字化是当前全球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强调“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不仅决定了政府自身治理水平,也是影响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