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谷一桢副教授应邀参加“杭城论道”学术沙龙暨“求是智库”系列讲座,分享了题为“Fare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Public Transit”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上进行,并通过“浙大新型城镇化智库”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李学文副教授主持,共吸引数十名校内外学者参与。
谷一桢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公共交通在许多城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出行模式,例如在北京,四分之一以上的出行都是公共交通。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修建公共交通的福利效应,但对于公共交通的定价机制以及定价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却缺少相应的研究。谷老师指出,公共交通的定价机制的具体实践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固定票价,第二种是票价随距离而变,第三种是由具体线路决定票价,第四种是折扣。现实中可能各种机制是组合使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不同票价结构的福利效应。
接下来,谷老师介绍了研究的制度背景、数据和研究设计。该研究以北京地铁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的一系列调价措施为切入点,利用地铁出行层面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四方面研究:首先,以地铁票价定价的分界点为断点,利用断点回归计算出消费者对地铁的需求弹性,并辅之以聚束分析等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计算了个体出行计划对票价的弹性;再次,分析了消费者面对累进折扣时的反应,进而识别出消费者行为模式;最后,评估了票价结构调整的福利效应。
通过缜密而系统的实证分析,该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对北京地铁的需求
北京地铁的需求弹性较小,但经常乘坐地铁的人需求弹性较大。高峰时间的行程安排是没有弹性的。降低非高峰时段的票价(早鸟票价)不太可能有助于减少高峰时段的负荷。
2)总体和分布影响
如果消费者完全理性,乘客数量将下降11%,而收入将增加70%。如果消费者不是完全理性的话,乘客数量下降会越多,收入增加也越少。行为反应将导致消费者剩余损失的增加。
3)替代票价结构
最佳票价结构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反应。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目前的票价结构会更好;而如果消费者对票价折扣是不敏感的,那么统一票价会更好。
在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后,谷一桢老师就定价方式、研究模型、研究结论等内容和参与本次学术沙龙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参与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线上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谷一桢,现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学位。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经济学、交通运输和应用微观经济学。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学顶级期刊,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Insight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等。
【直播录屏】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