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浪潮,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借助信息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克服城市物理空间的限制,革新原有的社会治理手段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最终实现整体智治、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的目的。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起典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同时也是一次对医疗卫生体系现代化的实战检验。然而,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未能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迅速反应并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也充分验证了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初步判断,即大多数城市仍停留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化阶段,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杭州市近年来以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数字治理第一城”为发展目标,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充分运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通过“城市大脑”平台打造了“健康码”“亲清在线”“读地云”等产品作为技术支撑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原文信息
【文章题目】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冠疫情考验下的杭州“城市大脑”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P117-129
【关键词】智慧城市;杭州城市大脑;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新冠疫情
【原文链接】
http://www.zjujournals.com/soc/CN/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0.03.264
2
作者团队
张蔚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发展与管理、城市数字治理等。
金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数字治理。
冷嘉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数字治理。
3
文章亮点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基本逻辑基点出发,从理论层面重新构建了一个面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城市逻辑框架,试图阐述技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实现高效、精准的治理成效,进而倒逼分权、扁平的治理流程,最终重塑多元、协同的治理结构,并结合杭州案例进一步分析和阐明该观点。文章亮点主要有4个:
●基于“一整两通三协同+直达”的中枢架构和“整体智治”的组织架构理念,直观绘制了城市大脑的运行基础图。
●结合文献述评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社会治理意涵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下的智慧城市发展逻辑,本文否定了“韦伯式”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和“数字利维坦式”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构建面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城市逻辑框架,该框架弱化了治理结构和治理流程的刚性,调和治理能力成长性与治理体系回应性间的矛盾。
●借助杭州城市大脑案例,说明智慧城市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逻辑:(1)治理成效上,通过政府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即时在线,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高效化,通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碎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2)治理流程上,通过理清政府各部门系统的公共数据资源和重组社会利益格局,倒逼政府扁平化、分权化转型和社会治理流程再造;(3)治理结构上,通过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协同共治打造多主题共治和多元权力向度的网络化格局。
●展望了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1)在政府部门掌握了更多资源和技术的背景下,要审慎地依靠制度设计处理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公共价值而非行政效率为导向的治理体系;(2)城市大脑不是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而是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通过运行和维护把短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转化为长期的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