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青年论坛NO.2举行,论坛主题是“更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本次论坛以演播室在线直播形式举办,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赵鹏军在论坛上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是个非常重要的要素,“衣食住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行”代表着交通。现在的城市交通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交通是高质量发展里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交通也是我们国家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国家层面历来对交通都非常关注,尤其2019年出台了“交通强国战略”。
赵鹏军认为至少可以在九个领域对交通进行治理,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九大领域中发力进行交通治理。
赵鹏军表示,在可持续交通发展过程中,作为空间规划,不是静态过程,而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一种要素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使得该过程更加复杂。
在发言最后,赵鹏军表示:“因为这个题目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不同的空间视角,从社区到城市,到都市圈,到城市群,这些城市化的格局背后支撑它的是非常高效、公平、绿色的交通体系,交通体系本身又是国土空间规划或空间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新一轮空间规划体系之下,相信我们的城镇化这种格局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交通是个最核心的要素或窗口,很多值得进一步去研究和思考。”
以下为赵鹏军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明星教授的邀请,也非常感谢毛老师的组织,给我这么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很高兴来到这里向大家学习,同时也分享一下最近的一些研究和思考。
我要汇报的题目是“空间规划与可持续交通”。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是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我们说“衣食住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行”代表着交通。我们现在的城市交通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出现拥堵在中国的大城市尤其特大城市。我们通过一个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的大城市基本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交通也已造成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些不便,比如长通勤,在北京每一天超过60分钟通勤的单程达到150万人左右。因为长通勤所带来的一些生活压力和身体不适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通勤也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最近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全国交通拥堵成本在全球基本造成1200多亿代价,在北京基本是11亿美元。与此同时,拥堵会恶化本来已经非常严重的交通环境污染问题,在北京很大一部分PM2.5是来自于交通部门。交通是高质量发展里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交通也是我们国家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国家层面历来对交通都非常关注,尤其2019年出台了“交通强国战略”,明确提出“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基本形成。这种交通强国最关键的是要打造“三张网”和“一些桥”,我们说发达的快速交通网,包括以高铁、机场、高速为支撑的快速网,还有完善的骨干网,我们正在与普通铁路和主要的公路、国道为支撑,还有广泛的基础网,省市县道,这些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和区域的一种交通协调发展,最重要达到两类交通圈,这两类交通圈实际对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目标指明了方向或目标过程中进行量化的参考值。
交通领域,全国做“123”的交通出行圈,“123”的交通出行圈里,一小时都市区范围之内基本上是1小时通勤,城市群范围内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这都是以快速的交通网为主要的支撑,物流体系是“123”全国快速物流圈。对于交通问题,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一些思考,我们有交通规划的,交通工程的,也有城市规划领域,这些不同的专业实际就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去打造可持续的交通体系,不光是我国单个城市或国家,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可持续交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直到我国最近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它的核心从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员发展等等朝着高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方向努力。对可持续交通部分,核心通过要实现四个目标:高效、绿色、公平和健康。这四个目标,在我们实行的过程中,不同的专业实际有不同的讨论,我们把交通放在一个大的综合治理的体系下考虑,影响交通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缓解交通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把这个进行梳理之后,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九个领域对交通进行治理。
治理过程中既有缓解交通流的问题,也有交通设施的问题,也有交通管理的问题。这些体系下,最主要包括的首先是交通设施网络的建设,设施网络的布局,接下来是地理环境的规划,这主要体现在交通线网的选线和地理环境、机制、经贸的一些规律,包括交通选项过程中面临的一些自然灾害暴露等,这其实和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国土空间规划》下面的“生态环境力”、“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性”密切相关。还有区域规划,也是区域交通治理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包括城市群、都市圈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
城市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管理,我们的人口规模布局,产业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多中心以及城市形态,是带状的,簇团状的等等,还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这些主要是在城市增长管理领域,交通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交通这个治理体系里很重要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在很多情况下,也被认为是交通治理里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包括土地用途,土地怎么用。土地利用的强度,这个强度包括容积率、密度、混合度;地价对于交通的影响,长期来讲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设计,在相对比较微观的尺度对交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城市设计也是区域交通治理体系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包括街巷、社区的尺度,现在大街区、小街区以及街巷的形态,主要取决于交叉路口的多少,步行环境、公共环境的设计,这是我们常见的,空间规划领域有6类看得见或视角入手的交通治理体系。当然,传统的交通规划管理与交通经济的领域,常见的区域交通治理包括交通服务与需求管理(服务供给)、费用价格、总量控制、小汽车摇号、使用管控(包括每天在路上限两个号这种)。最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交通组织运营管理,包括法规、信息以及运营秩序、执法以及设施的管理。
我们建议,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交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活方式的行为引导,这在国外尤其对绿色交通出行行为的引导,交通在现代化原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控基础之上,在机动车的管控基础之上,对行为的引导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整个区域交通治理体系包括这么几个部分。常见的一般为交通规划,管理领域主导的则是设施网络,服务与需求管理,运营组织,生活方式的引导。对于空间规划领域,起主要作用的是线网布局,包括区域规划、城市增长管理等等,这是整个区域交通治理体系。
这种区域交通治理体系是我们一般解决交通问题常见的一些方法或政策途径,这种体系在我国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下,正在发挥它的一些作用,因为我们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来“多规合一”,在多规合一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现在正在进行的另外一类是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规划,也在逐步地向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发展。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规划下,交通运输在它的总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各个层面都有体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门也在编制自己的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也积极地融合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体系过程中,尤其在2018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关于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相关工作要求,明确提出来,目标是科学划定交通基础设施的“三区三线”边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实现交通和国土的多规合一。
在这种要求之下,一是要做好线位衔接,因为交通到了线状要素;二是线位点位在空间资源上的有效预留,这是我们说的要保障就要通,同时要处理好交通和生态的关系,核心是要做“1+1+3”的内容,“1+3”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做生态保护的影响报告,建设用地的影响报告,城镇发展的影响报告。通过这些措施能促进交通设施和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在省级层面具体的编制过程中就是“条线划定”,在市域层面则是“项目留际”,这是空间与交通规划的一种衔接。这些政策出台的背后,作为学者,我们也在研究空间和交通规划的一种相互作用,或者刚才我谈的6个方面的空间规划到底推交通的可持续性有多大的绩效作用,效果是如何的。我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在“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我们在这么大尺度上要遵循地理环境规划和交通生命线的安全,从全球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的自然灾害暴露程度来看,我国还是暴露的危害度还是很高的,我们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交通线的选线,定线定点问题一定要处理好生态的环境保护和交通线性设施的布局问题。
第二,尤其是在“三区三线”划境过程中,一般我们遵循的原则,“线”就是交通设施避开生态环境的红线,尤其具有高级别管控的红线,但是在有一些情况下,可能反过来生态区域或生态红线要支撑交通设施的建设,这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从长远的可持续交通设施网络的本底和生态区域的关系做个基础思考。
空间规划对交通效率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交通拥堵,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对于城市拥堵点的时空变化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本质交通可能是瞬息变化的过程,但从长期来讲,人口和就业它的空间格局及其两者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基本上决定了区域上交通流大的方向和流的整体形态,也解决了拥堵问题。如果能在人口和就业空间布局上做一些合适的适当布局考虑,就有可能长期来讲塑造起一个良好的低拥堵城市。从能源消耗或绿色角度来讲,我们研究也发现,如果郊区新城,再加上大运量的快捷公交系统,包括轻轨、地铁等,相对于现有“摊大饼”的空间蔓延格式可以节约14%左右的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我们大城市都能采取这种模式,可能在绿色发展交通领域能够起到很好的贡献作用。
还有公平,公平是可持续交通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我们所提出来高质量发展的很重要的内容或方向,我们的研究表明了,在交通领域存在交通部公平或者交通的获益和交通的负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是存在差异的,形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但空间环境的背景是形成交通部公平的根本原因或基础原因之一。
我们研究发现,我们用手机系列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城市空间蔓延和职住的不平衡是造成长通勤最主要的原因。通过空间上可以看出来,长通勤我把它界定为单程超过45分钟,这是净统计,不包括驻留,包括驻留的话这个时间更长。城市的空间蔓延或者不平衡是长通勤的主要原因。在这种空间蔓延过程中,不同的人群会面临不同的交通负担,有一种人群可能面临的负担更严重一点,受到的影响更大。我们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受到的影响更大,反过来想,如果我的城市空间能采用更合理,更合理,职住平衡空间来看,女性受到的影响相对就比较小,这是对交通公平。
如果把交通负担再和住房连接起来,就发现在过去大城市在迅速过程中,在地铁和轨道交通支撑之下,有一部分中低收入者会选择距离实际较远的地方购房,因为房价便宜,同时也有较好的交通支持。一旦交通成本发生调价时,从原来追求郊区低房价的人,他们取得的部分收益也会很快因为成本的上涨而抵消,尤其年轻人面临非常严重的交通复合负担压力,这是公平性问题。
对交通领域的健康,有“大健康”、“小健康”。大健康包括交通环境污染的暴露对公民健康的影响,也有一些小健康的出行心理。我们研究发现,公交线网的布局,绿色与自行车的骑行环境,对弱势群体的交通污染暴露起到很关键的影响,我们关注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交通环境暴露的影响。
交通设施与都市圈的功能空间范围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都市区已经超越了它的行政边界,在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在交通设施网络支撑之下,一些超出行政边界的功能区如何与城市之间布局上的衔接。我们以前研究侧重通勤,实际非通勤的范围更广,在都市圈功能空间范围布置上进行思考。
城市的发展,每个城市在中国的情况带来很大一片乡村和城乡的发展,也应该是城市交通所关注的。我们研究发现,这几年来出现一个新的趋势,传统的基于村镇县的治理体系在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之下正在发生变化,村和县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村镇县,原来村镇地域等级关系正在变弱,就是县域和村将来会是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国的调查发现,交通居民点的生活圈是20分钟,在国土空间规划时,如果关注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时,应该从这个视角考虑他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我们也做了空间规划与交通扶贫的研究,整体发现,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对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显著相关,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可持续交通发展过程中,作为空间规划,我们也思考,它不是个静态的过程,实际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一种要素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使得这个过程更加得复杂。这种复杂,原来传统地说不能静态地看空间规划与交通的关系,比如我们一些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很明显的滞后,比如地铁设施引起的土地比例变化,可能对居住用地在1.5年以后达到最大,商业办公混合是2年,商业是2.5%,这样我们规划过程中,也有交通和空间滞后之间的规律。把系统想得再复杂一点,它们是个系统,哪一个都不是单纯的要素存在,我们要强调它基于系统性的连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问题,这是从一开始提出来空间视角下的交通,实际是交通和空间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长期存在联系的问题。
联系过程中,我们对区域交通治理的技术支撑就要探讨新的思路,传统有一些模型,这个模型技术就可以用进来,包括我们对空间和交通一体化模型的处理,空间—交通一体化模型不仅仅是模型本身,而是高度的空间与交通相互作用的理论高度凝练基础之上对现实的规律性总结,并把它返回到现实,包括对土地利用的交通一体化模型的构建,不是把土地和交通或空间和交通分开,而是一体化来考虑它长期的实践、动态的变化和之间相互作用滞后性关系,在未来治理基础层面,要考虑整个系统性优化,而不是交通内部的自我优化,从更大区域上,更多的要素上去考虑。
总结。因为这个题目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不同的空间视角,从社区到城市,到都市圈,到城市群,这些城市化的格局背后支撑它的是非常高效、公平、绿色的交通体系,交通体系本身又是国土空间规划或空间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新一轮空间规划体系之下,相信我们的城镇化这种格局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交通是个最核心的要素或窗口,很多值得进一步去研究和思考
时间有限,我就汇报这么多,讲不清楚的请大家多提建议。谢谢!
来源:凤凰网财经
发布时间:2020年6月7日
投稿邮箱:ciu_zju@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