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陆军教授在国际都市圈经验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论坛演讲
纽约、伦敦、东京三大都市圈的成就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先不谈它的成就,从问题导向出发,我首先来归纳现阶段伦敦大都市圈发展中面临的几个方面的短板,其次是脱欧等因素对伦敦的影响。
一、伦敦大都市圈发展短板
第一,空间地理方面。可以清楚看到,伦敦(核心)是非常强的,核心与外围的差异在空间上的差别也非常清楚。因为伦敦中心区人口非常密集的时候,为了缓解人口过度集聚态势,曾通过卫星城分流把人疏散出去,但也为后期发展留下了地理障碍。人口疏散过程中32个自治市和伦敦中心城发展出现断裂,出现了问题,其结果是整个大伦敦地区,除了主中心非常强之外,其他区域仅起到“卧城”作用,即晚上回来休息,然后再(到主中心)上班。好在伦敦市政府和大都市区发现了问题,也有所改变。
首先是确定了东部发展走廊,强化东伦敦地区发展;另外强调中心概念,力图恢复中心区人口容纳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毕竟这个时候中心和外围差别是比较大的,当伦敦意识到地区差距问题的存在,便开始进行了第二金融城、金丝雀码头等项目建设,意在实现地区平衡,发展产业功能的集聚中心。尽管这种方式解决了中心城市的压力,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之上,是非市场化的联系。
第二,人口问题。人口其实不仅是生产要素,在科技发展中也是最重要的支撑要素。这里从三个方面介绍伦敦人口情况。首先是人口结构,总体呈现收缩态势,其中10-19岁人口比例约3%,19-23岁左右的人口比例甚至低于3%,年轻人在人口结构里面占比下降,规模不够充足。其次是低密度,伦敦的人口规模与东京、纽约相当,但是人口密度来看伦敦远低于东京和纽约,这种低密度非紧凑的城市蔓延模式,为城市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最后是移民,大伦敦地区38%的人口来自国外,比其他地方高了一半,人口增长了,但如何平衡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的福利是一个大的挑战。另外,从内部人口迁移来看,内外伦敦只有20-29岁间人口是净流入的,其他年龄段均是净流出,这种不平衡的人口迁移模式不利于发挥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也不利于伦敦都市圈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匹配。
第三,中心对外围的带动。2016年City of London、Westminster、Camden 和 Tower Hamlets 四个城市的GVA占到伦敦大都市区的41.2%,表明分布不平衡,用城市经济学理念讲G4太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等级之间、经济之间是不对等的。此外,就业密度也有类似特点,密度最高的City of London是内伦敦60倍,是外伦敦的120倍,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差,既是自然规律,同时也是隐患。
再有就是带动就业,作为世界城市,中心城区的服务业一定非常活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伦敦的服务业有个情况,导致会出现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没有内部服务市场,(供需)衔接不起来,导致伦敦未来必然依靠国际市场,这是英国最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只有高端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加工业还有建筑业,尤其是生产加工比例很低,导致了伦敦必须是外向型的,否则产业结构就需要调整,这样风险很大,因此,脱欧会对它产生致命的影响。
从产业空间分布来看,伦敦各地区支柱产业分布总体呈现圈层结构,且三个圈层之间产业的差别较大,但圈与圈之间内在产业技术联系和产业链上经济联系不紧密,产业之间的互相“脱钩”使得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
第四,创新问题。刚才MITJake Cohen教授讲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未来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本之道。伦敦的创新发展总体上是三低一缺。首先,伦敦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偏低。他们从事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的比例分别为21.5%和14.4%,该比例在英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企业在伦敦都市圈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被弱化。其次,伦敦内部开展研发支出比例偏低。尤其是企业内部开展研发的比例较低,而从外部购买研发的比例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伦敦的科技创新对外依赖度较高,本土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
此外,产品创新和创意创新占企业总营业额的平均份额整体偏低。从产品创新、创意创新、流程创新综合起来看,伦敦都具有一定劣势。另外,缺乏本土国际融合,伦敦是欧洲科技创新中心,但伦敦没有自己本土的世界顶级创新企业,Autonomy、CSR、DeepMind、ARM都先后被收购,只要发展成世界顶级公司之后立刻都被国际公司收购,就像中国研发创新到市场后,很快被收购一样。但对国家城市来讲,完全靠企业上市的变现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重要风险。
我们还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在伦敦,创新分为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很多模式。伦敦基本靠政府引导,好的企业卖掉了,新兴的创新企业还没有孵化出来。政府引导出现一个问题,即伦敦科技城在东边,但众多大学和高素质人才的科技资源都集中在西边,在城市内出现了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要素的不匹配。
再有,伦敦生活成本太高,导致新的企业、新的人才,甚至新的思路很难产生,这是问题,对照中国来讲,北京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40平米的普通住房在欧洲大陆400欧可以租下来,但在伦敦这个价格只能在四区以外5人合租一间卧室。创新是讲环境的,创新人才对物质、精神环境,对自我满足感都是要求比较高的,如果只能在城市蜗居,他会不爱这个城市,肯定想到别的地方,这是起码的问题,我国如果不改变这个问题也会面临跟伦敦一样的困难。这种模式会导致高端人才不稳,低端人才上不去。
再有教育的转化。CS排名中伦敦的大学实力都很强,但伦敦大学创新的孵化,跟产业中间环节,以及市场应用环节是不挂钩的。例如美国斯坦福是前店后厂模式,但伦敦没有。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出现了,现在中国应该注重将高校,如清华、北大,和创新、人才孵化、产业链等联系起来。
第五,交通问题。从伦敦城市内部的任何一个站点到任何地方可以非常快捷便利,但出了伦敦就变成大巴车做主要交通工具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伦敦就是一个伦敦,伦敦之外就是伦敦之外,两者靠什么连接?没有便捷交通带来可进入性,差异太大。此外,从等值线图可以清晰看出伦敦一小时都市圈辐射范围,大家很容易能看出交通的差别,这是交通网络的不匹配。
除了交通之外还有福利,其他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也存在核心区内外差异较大的问题。学校、医院和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获取难易程度也反映出伦敦核心区与外围卫星城市社会福利的差异。其实中国也是类似的,北京中心区跟外面差别也很大,更加明显。再从城市品质和形象方面来看,伦敦东西区,从两个数据上看差距很大,因为伦敦城市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从收入、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都是不对称的。
第六,治理问题。伦敦大都市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共不到1600多平方公里,有30多个自治市加中心伦敦城,这种情况的学术名称叫碎片化,太破碎了。为了实现协同治理,伦敦采取了双层治理结构,除了基层自治外,在上一层设置了大伦敦政府。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大都市区在协同治理方面仍呈现低效和碎片化,只是换了形式、方向、对象,博弈还会存在。
第七,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伦敦作为世界之巅的城市,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扣除住房成本之外,27%的伦敦人生活在贫困中,尽管水平比六年前低了两个点,但还是很高。50%的财富聚集在10%的人手里,这是常见的规律,伦敦也是一样,阶层之间财富分配不均衡比较明显。58%的人,即130万人生活在工薪家庭,导致孩子受教育以及生活在贫困中的概率变得高一些。伦敦平均收入3万英镑左右,富人区10万英镑,穷人区不到1万英镑,贫富差异较大。那么别的城市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相较而言,解决比较好的是东京,纽约还没有解决,纽约整体有民族分别,尽管发生机制一样,但解决办法跟伦敦不一样,问题也不像伦敦这么严重。
二、脱欧等因素可能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通行证失效,由于未来目标不确定,金融机构会回流到欧洲大陆去,这将有利于法兰克福和巴黎的发展。其次,还有连续性问题,你都要脱欧了,谁跟你做生意,甚至企业里面数据传输标准也完全脱轨。英国脱欧将导致英国在贸易、收入和宏观经济方面出现巨大问题。其次是投资和移民,人口下降将带动人口文化多元化下降。此外,现金不足时候货币外流,利率上升,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箫条,经济投资信心下降更甚。我的判断是如果脱欧,对英国以及对伦敦打击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对伦敦的打击,第二阶段将扩展到对英国全国的打击,其中伦敦会受到比较大的打击。
还有内部的民族和社会稳定问题,苏格兰对国际经济依赖也很严重,它可能第一个跳出来,威尔士要跟风的,再加北爱尔兰。爱尔兰和都柏林借此机会可以依靠产业投资崛起。慢慢的,劳动力、消费者都流失了,没有人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顶尖人才,这会导致伦敦地位较快下滑。总体来看,脱欧一定会对伦敦有重要的影响。
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年4月1日
文/陆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根据陆军在产业研究院举办的“国际都市圈经验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
投稿邮箱:ciu_zju@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