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7月29日,节目组介绍了黑龙江海伦。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南距哈尔滨市210公里,北距黑河市370公里。近年来,海伦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入实施打造黑土硒都,建设绿色食品之城、商贸节点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化魅力之城、创业创新之城“一都五城”的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海伦全市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处于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七普数据显示,海伦常住人口48.02万,城镇人口16.48万,乡村人口31.54万,城镇化率34.31%;2021年全市GDP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GDP86亿,约占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99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231元,城乡收入比1.6。
01 紧抓农业核心优势,打造现代化农业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此外,海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20天左右,日照时数2,600至2,800小时,有效积温2,200至2,400℃,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暖季水、光、热同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1958年为全国6亿人民人均提供一斤粮食,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始终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
海伦大豆素有“中国大豆看龙江,龙江大豆看海伦”之说,以寒地黑土、天然富硒、优质高蛋白、绿色非转基因等特点,享有“金豆”的美誉。近年来,依托在现代农业领域的蓬勃发展,海伦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大豆产业园也在这里落地。
除了基本的农业生产之外,海伦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产品深加工,目前已与台湾永和豆浆集团合作,为永和豆浆生产冰鲜豆浆粉,正在推进大豆精深加工项目,在农产品价值链中占据更大效益。
02 深耕文化产业资源,谱写发展新篇章
海伦不仅通过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为全国产出了优质农副产品,还孕育出了海伦剪纸、北派二人转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海伦剪纸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早期以满族剪纸风格为主,采用灯烟熏、剪刀剪的手法,以简捷、憨厚、质朴的特点著称。
如今海伦剪纸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保留中国民间剪纸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产出了大批优秀代表作品。其中《金陵十二钗》的套色剪纸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空白,在全国剪纸界确立了海伦剪纸的艺术地位。剪纸艺术在海伦也逐渐形成了独具浓郁寒地黑土艺术特色的北方剪纸代表流派,最终获得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美誉。
03 专家点评
针对海伦市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指出:党的18大以来,海伦市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海伦的发展有三条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立足富硒的黑土地优势,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海伦市坚持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需求为导向。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赋能传统农业。在农业种植、销售、服务等环节融入数字概念,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建设数字农业指挥中心,着力打造包含农业社会化服务、科学种养服务、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内容的数字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让农民更便捷地从事农业活动。
二是文旅融合发展,走现代产业的发展之路。海伦市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办活动、造声势、搭平台、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得益彰、互为带动,形成了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带动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当地还从实际出发,打造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田园养生综合体项目,打造了农旅融合、田景一体、产村联动的田园特色村落。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良好是支撑县域发展的底色。海伦市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大力保护黑土资源、加强生态绿化、建设生态文明,倡导健康清洁的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机绿色的食品、怀旧的民俗村落、吸引着旅游者纷至沓来。黑土地保护利用推动了生态的振兴,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