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6月13日,节目组介绍了安徽省庐江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庐江县找准定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融入合肥都市圈、深度对接沪苏浙,走出了一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庐江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北濒巢湖,南近长江,土地面积234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71平方千米;人口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庐江县常住人口88.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是合肥市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城。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47.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3215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34元,农村居民收入25064万元,城乡收入比为1.60。
01核心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庐江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这一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庐江高新区里有70%以上的企业都在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做生产配套,已经形成6000吨负极材料、2亿平方米隔膜、10亿瓦电芯生产能力,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未来几年,庐江县将围绕百亿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新基地。
如今,庐江与合肥都市圈、长三角的发展同频共振。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74.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47.2亿元,年均增长8.7%。
02 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0年5月,庐江县被纳入全国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中。在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庐江形成了强化顶层设计、加大项目谋划、创新融资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等可借鉴可推广的“庐江做法”。以医疗为例,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县域内门诊就诊率达96.4%,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县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谋划推进医疗卫生设施项目25个、总投资40.4亿元。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将庐江县城培育成人口超50万的县级中等城市。如今的庐江,正在由内而外不断更新,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时带来惊喜。“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庐江县交通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十四五”期间,庐江县将努力打造“5135”综合交通圈,即:0.5小时到达合肥主城区,1小时到达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5小时到达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是庐江发展交通的“长处”,也渐渐成为庐江的“过人之处”。
03专家点评总结: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宋洪远用两句话概括庐江的发展:庐江县城这十年,融合发展是主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融合,二是交通建设融合,三是产业发展融合。
从发展理念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庐江人把县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大合肥城市圈建设,融入苏浙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从交通建设看,庐江将完善城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并与整个区域的大交通格局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京港高速公路,连接安庆和合肥,连接上海周边的城市经济群。通过县域内的农村公路,连接了全县乡村的30多个旅游点。通过引江济淮工程连接了通江达海的水运交通。
从产业发展看,庐江将利用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稻谷、油料和虾蟹特色产业。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电子信息、特色新型能源以及其他一些支柱产业。利用工业园区、创新创业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从而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总而言之,庐江的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积累的经验也是宝贵的,更重要的是为同类县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