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山东桓台

发布者:沈德瑶发布时间:2022-09-09浏览次数:13


图片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9月9日,节目组介绍了山东省桓台县。桓台地处鲁中平原,东邻胶东经济圈,南有济青高铁淄博北站,交通高效便捷。桓台县域总面积是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9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近十年,桓台整治水系环境,为市民打造河湖连通、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关爱“一老一小”群体,搭建幸福美好生活;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通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条,如今,桓台正以数字赋能推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桓台县常住人口为489479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8.61%。2021年桓台县生产总值为674.0亿元,同比增长10.8%,两年平均增长4.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946元、22462元,城镇居民收入比为2.0。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第78位、中国未来投资潜力百佳县第15位、中国创新百强县第49位。

01 生态修复带动产业发展

位于桓台东北部的马踏湖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湖泊湿地系统,曾经湖区面积萎缩,环境污染严重。为治理马踏湖生态环境,当地开展了一场长达十年的马踏湖全流域生态功能综合整治修复行动,关闭排污企业,在湖区及周边进行清淤、退耕还湿。经过十年的“闭门休养”,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今年一月还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今年六月份,马踏湖重新对游客开放,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8000到一万人左右。

碧水蓝天释放出生态红利,特色手工艺得到创新传承。近年来,随着水质提升,马踏湖的芦苇和蒲草面积逐步扩大,芦苇面积达到两万多亩。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大约4000余户村民参与草苇编制作,带来户均2000多元的月收入,小挎包、家居收纳盒等特色手工艺产品也走出了当地,甚至远销海外,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除了马踏湖湿地,近年来,桓台还建设了其它5处人工湿地,占地近2000亩,既修复了生态、美化了环境,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02 现代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桓台是山东省的粮食大县,小麦和玉米是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桓台农业部门转变思路,在稳产高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质增效,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比如采用数字化种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选育优良品种,并推荐给农户种植;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平台,让种粮的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等。

数字化体现在桓台农业种植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空天地一体化”——“空”,指空中有遥感卫星,可以检测作物的长势情况,提醒技术人员及时补充肥料或者浇水抗旱等;“天”,则是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实时监测分析作物的长势和土壤情况;“地”,则是指地面上的各种物联网设备,如用来测量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等信息的土壤墒情仪、分析病虫害的虫情仪、小型气象站和影像回传系统等。

03 推进品质民生建设

桓台在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同时,还把服务“一老一小”作为推进品质民生建设的有力抓手,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为市民打造祥和宜居的幸福之城。

为给广大农村少年儿童 (农村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学习益智、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桓台积极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广泛吸纳有特长的志愿者、先进模范人物等来担任少年宫辅导员,利用放学后、节假日时间,开展主题丰富、各具特色的课程辅导和文体活动。比如,今年暑假期间,有的少年宫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辅导作业、传授防溺水知识,有的邀请非遗传承人教孩子们做苇编……让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有声有色。

少年儿童需要精心呵护,老年群体也要悉心照顾。桓台为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实现333个村(社区)的“长者食堂”服务全覆盖。每天中午,为老人提供“一餐热饭”,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就餐。除了满足用餐需求,长者食堂大多还配备有休息室、棋牌室、理发室等功能室,成为老人们交流、休闲的好去处。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桓台正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明显改观,民生福祉改善,县城的发展为桓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4 专家点评

桓台县通过整治修复行动,勾画出了“水系环城、城在水中”的良好生态环境,还以数字赋能推动粮食绿色生产,实现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桓台重视高品质民生建设,坚守为民初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将桓台发展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三个“聚力”:

第一,聚力高质量发展,生态红利创造经济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使得桓台境内的马踏湖遭到严重污染,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痛定思痛,桓台投入巨额资金和十年时间,对马踏湖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为市民打造河湖连通、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生态红利进一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草苇编制作等特色手工艺,得以借由马踏湖的生态品牌远销国内外,生态旅游等产业也直接为当地群众增收;另一方面,一系列治理修复工程客观上也倒逼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关停,带动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桓台的经验告诉我们,守住绿水青山,才能盼来金山银山。

第二,聚力强村富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桓台县是山东省的粮食大县。近年来,桓台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大力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区,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实现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更是贯穿了桓台县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事业的方方面面。桓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富农工程。比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选育优良品种,并推荐给农户种植;延伸打造从粮食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平台,推动村企深度融合发展;再比如,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提升农业人才引育效率等。业兴村美农民富,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发展的更多收益留在农村,让农业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裕,是桓台发展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三,聚力民生福祉,增强县城品质能级。桓台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以“老有所养”和“幼有所育”为抓手,搭建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这“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是以桓台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对于县城发展来说,除了聚产业、增设施、塑人文、美环境,更要切实聚焦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在增强县城品质能级上跨越攀升,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