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宁夏贺兰

发布者:沈德瑶发布时间:2022-08-15浏览次数:6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8月12日,节目组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县位于银川北部,得黄河之利,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塞上鱼米之乡”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兰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城经济社会发展中,贺兰县加强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021年末,贺兰县常住人口3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7万人,乡村人口11.7万人,城镇化率为65.99%;汉族26.99万人,占总人口的78.46%,回族7.08万人,占总人口的20.57%,其他少数民族0.33万人,占总人口的0.97%。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9.7元,城乡收入比为1.98。

0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一诗句是贺兰县湖光山色、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贺兰县位于宁夏银川市北部,东靠滔滔黄河,西倚巍巍贺兰山。这里稻丰鱼肥,瓜果飘香,山清水绿,生态良好。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质粮食、果蔬、水产、奶畜、葡萄等闻名全国。

贺兰不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还依托农业景观资源,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每年的六月份到十月份,平均每个月贺兰会迎来五万余名游客。贺兰还会进行线上直播带货,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贺兰县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近年来,按照节约用水、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贺兰加快发展光伏养鱼、鱼菜共生、稻田养鱼养蟹等低碳绿色生态渔业模式,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与此同时,贺兰还承担了黄河鱼类种质资源的修复保护,通过人工扩繁手段增殖放流、增加野生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黄河流域鱼类的“芯片中心”。

02 落实生态移民安置

贺兰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宁夏的生态移民搬迁主要接收地之一,搬迁群众数量有近2万人,形成了13个移民村和社区。近十年来,当地结合搬迁群众特点和村庄禀赋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起了设施农业,为搬迁出来的生态移民群众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

欣荣村是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2012年,固原市15个乡镇51个行政村陆续搬迁到欣荣村,搬迁1817户8274人。欣荣村大力发展以鲜食红树莓种植为主的特色果蔬产业,以奶牛托管养殖、肉羊养殖为主的养殖产业,以制衣为主的加工产业,和以电商物流为主的服务产业,让村民们真正过上了欣欣向荣的好生活。其中,欣荣村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引入5G技术,使传统农业升级到了现代农业,可以实现全年挂果。

除了发展设施农业,欣荣村在扩大产业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居环境上下了很多功夫。近期正在开展天然气入户工程,年底家家户户就能通上天然气。

03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贺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黄河边的这片塞上田园,泥哇呜、叶雕、黄河泥塑等,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技艺,寄托着贺兰人浓浓的乡愁和乡情,也给贺兰增添了一分独特魅力。

04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将贺兰县发展的经验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技这个加速器。贺兰县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加速科技与产业的高效对接,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提质增效。比如说在枸杞产业方面,贺兰在种植枸杞的过程中用上了5G技术,在产品研发方面推动行业由精加工迈向深加工,并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第二,加快生态修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贺兰县不断加强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贯穿其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这些绿色发展的举措也为贺兰县成为“塞上鱼米之乡“、美丽的田园风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县城发展的好不好,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贺兰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对泥哇呜、叶雕、黄河泥塑等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为贺兰地发展注入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