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举办的《从“镇”到“市”的蝶变: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县城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市成功举办。会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科研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权教授发表了题为“有为政府与温州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
【县城视界•名家观点】是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微信平台“县城视界”专栏的系列专题,旨在分享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论见。本期分享陈国权教授关于“有为政府与温州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此文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出发,阐述了温州发展从“温州模式”到“温州困境”的两个不同阶段,深入剖析了温州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温州创新发展的未来路径。
1.改革开放后温州发展的两个阶段
根据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转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而温州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也与这两个阶段的转变息息相关。
第一阶段是1978年-1998年的前二十年。这一时期,政府放松对社会的管制,让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温州模式”是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前二十年里,温州在这个模式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引领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为探索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保障市场有效和社会有为的空间,相应地就需要构建有限政府,即通过对政府职能、权力、规模的限制防止其过多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温州的迅速崛起就与当时政府的“无为而治”密切相关。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8到最近的二十多年。随着1998年《土地管理法》将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地方政府便逐步形成了由经营企业向经营辖区的转变,而经营辖区的基础即是土地公有制。在这个阶段,中国土地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经营和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杭州为代表的政府利用土地公有制进行城市开发获得快速发展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而此时的温州,囿于前一阶段的发展模式,“无为而治”、“有困难找市场,不是找市长”等理念仍然是当时的普遍共识,政府转型逐渐滞后于经济和社会转型,随之面临的是经济发展放缓,陷入“转型沼泽”而难以迅速前行的“温州困境”。
2.温州转型发展面临的难题
温州前期为发展市场经济形成的有限政府恰恰成为了政府经营土地模式下的一个阻碍。在原有模式的桎梏之下,温州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的日益增长和政府公共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另外,在早期温州弃政从商浪潮的影响下,干部队伍人才流失也成为温州难以向有为政府快速转型的一大障碍。因此,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和社会转型,温州发展相对放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本与人才外流严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城市生活品质与国内先进城市有较大落差,“温州模式”走向衰落。
3.推进温州创新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温州的改革创新模式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典范。如今,面对转型困境,如何激发温州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实现温州跨越式发展,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温州转型发展呼唤有为政府。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意味着政府必须有效经营公共资产,使其得以保值增值。这就需要政府以建设“有为政府”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介入公共资产的整体经营过程,从而提高公共资产的经营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温州要从打造有为政府入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在制度上的改革创新,激发温州新一轮发展活力。
第二,有为政府建设需要公共企业家精神。公共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公共组织及其领导者有执行力和责任感、有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以创造性地提高公共治理绩效。公共企业家精神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要求。温州未来创新发展需要温州领导干部发挥公共企业家精神,把智慧集中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
第三,建设有为政府关键在于激活全社会生产要素。我国有为政府建设的关键在于激活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在内的全社会生产要素。近二十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激活了土地要素,通过土地开发和土地经营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温州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运用土地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形成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化。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重大课题。龙港的“撤镇设市”,作为温州改革创新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基层地方政府建设“有为政府”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胆尝试。龙港撤镇设市后的一系列改革,包括组织架构、财政体系、土地管理、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了旧体制的瓶颈,探索出一套促进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新型设市模式,激发了温州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中国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