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9月21日,节目组介绍了宁夏省盐池县。盐池县位于宁夏省东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县域面积8522.2平方公里,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八倍左右,属于极度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个原本贫瘠干旱的县城,在过去十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绿水青山中解锁致富密码,逐步发展为一座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西北特色小城。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盐池县常住人口159209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04%。2020年盐池县生产总值为115.4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830.9元、13922.1元,城镇居民收入比为2.14:1。
01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治沙前,盐池县75%的人口和耕地处于沙区,昔日曾是“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的“黄沙窝”。10年来,盐池县植树种草,绿化荒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逆转。有效治理2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为10次左右,城北生态防护林筑牢宁夏东部生态安全屏障。
从沙漠县城到绿色家园,“十四五”期间,盐池县将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治理项目,围绕“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总体布局持续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同时,转变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探索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模式。
02 探索城乡可持续发展模式
盐池县充分挖掘红老区、古长城、绿盐池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盐池县境内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主要有16处,已收录到自治区革命文物名录的有15处,革命文物有392件。近年来,盐池县重点围绕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观光农业、非遗产业等融合,打造了文化遗迹、生态资源、特色美食等不同的旅游线路,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
此外,盐池县持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85%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事业。县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引入长城关饮马湖,或替代绿化灌溉用水、城市清洁用水,提升了城镇生态生活品质。
03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洪向华认为宁夏省盐池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三条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一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于一个严重干旱的地区来讲,生态环境的改善决定着这个地区发展的命运和前途。”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东;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反映了昔日盐池旧貌。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县经过苦干、实干,将昔日盐田变成生态植被,昔日被风沙逼迫背井离乡之人回到了故乡,昔日的沙漠县城逆转成为了全国防沙治沙的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
二是特色产业铺就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特色名片,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盐池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盐池滩羊独特珍稀的绵羊品种,决定了盐池滩羊肉的独特风味和上乘品质。滩羊产业已成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产业,是宁夏羊产业的金字招牌,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农民增收和乡村真相的支柱产业。依托于盐池滩羊的品牌优势,盐池县实施旱作补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打造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使名不见经传的牧草产业成为盐池县特色产业。依托众多的特色产业,盐池县逐步打造西部百强县,一个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生态优的新盐池正在不断地提速升级
三是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近年来,盐池县充分挖掘红老区、古长城、绿盐池等特色文旅资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了以长城旅游观光带为主要代表的旅游北线,以哈巴湖为代表的旅游南线,以曹泥洼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县和以革命烈士纪念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线。基本形成了贯穿县域的全域旅游闭合环线,为盐池带来了好名声,也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