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

发布者:沈德瑶发布时间:2022-08-06浏览次数:5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8月5日,节目组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特克斯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野山羊出没之地”,地处新疆北部的伊犁河谷,总人口16.4万人,生活着33个民族,坐拥754.2万亩草原,超过60%的土地被茵茵绿草所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克斯县在生态上做文章,培育“生态产业”新动能,2020年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特克斯县还拥有汇聚了雪山冰川、高山森林、五花草甸等多种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喀拉峻”大草原,壮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

01 推进机械化,助力现代农牧业

旅游和畜牧是特克斯县的两个支柱产业。除了保留传统放牧产业外,当地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引进优质牛、多胎羊,发展马产业等,今年全县农牧业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4.1亿元。

八月的喀拉峻大草原上,牧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草”,即收割牲畜的草料。在机械化打草还没有普及之前,牧民只能手动打草;而近些年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的引入,使牧民可以一天打草两百亩,并高效完成自然晾晒、草料聚拢、产出草垛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牧民们享受到了极大的便利性。全程机械协同工作之下,100平方米左右的草地能够产出3捆草垛,重量大概20公斤左右,可以供六只羊吃一天;牧民也可以把多余的草料对外销售,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近几年来,当地通过开展草原禁牧来确保产草量,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全县拥有天然打草场33.2万亩,今年全县的产草量将会达到9.3万吨;预计在九月初全县完成所有的打草任务,充足的草料储备将为当地牛羊的安全越冬提供保障。

02 集聚居住,扩展农牧民收入渠道

天山深处,许多牧民世世代代迁徙游牧,住在草原的毛毡房里,风餐露宿,缺乏卫生院等基础服务设施。随着脱贫攻坚事业的推进,特克斯县实施牧民定居、易地搬迁政策,给牧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保障农牧民通过多样化就业增加收入,让牧民在安置点开启全新的生活。

多年来,特克斯县持续加大对各个牧民定居点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通水、电、路“最后一公里”。并通过冬季大培训、夜校等多种形式,让牧民更好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更多专业技能。通过上述措施,让牧民能搬得出、稳得住,开辟新的脱贫致富路,如畜牧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外出务工等。此外,特克斯县也依托优质的旅游资源,鼓励农牧民发展牧家乐,农家乐,带活全县旅游经济。

03 保护县城风貌,发展旅游经济

特克斯县城以八卦文化广场为中心,有8条街道向外辐射,与4条环路相交,构成极具特色的“八卦布局”。虽然中心城区没有红绿灯,但秩序井然的环路还是可以做到行车有序通行。近年来,当地一方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路网,推进城市主街及背街小巷综合管制;另一方面保护县城风貌,“修旧如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景点,精心塑造特克斯的特色风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目前,县城有近300家各具特色的民宿,去年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达18.4亿元,今年上半年的相关投入已经达到了23.9亿元。坚持生态保护,以文旅促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特克斯的富民产业,不仅推动了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也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04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沈迟将特克斯的发展经验总结为三点:

第一,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克斯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大大提升了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在改善农牧民生活的同时,保证了当地产品能销售出去、外地游客能进的来。

第二,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割草、搂草、捆草等都用机械化提高效率,同时开展草原禁牧等来保护好生态环境,持续增加草原的植被综合覆盖率,确保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牧旅融合发展,惠及百姓生活。特克斯有很多文化古迹,但是县城1939年才创建,建城史不足100年,面积也不大,农牧民和游客共享了县城的所有设施。而且,草原上牧民的生产活动本身就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真正做到了旅游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而非其他地方专门高价建造古街、古城、公司运营的文旅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特克斯区位偏僻,也没有独特的发展资源,但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保障,走出了一条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惠及百姓的融合发展之道,这正是各地发展的初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