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8月1日,节目组介绍了重庆市云阳县。云阳县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因“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而得名。十年来,云阳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埋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同时,立足云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五地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云阳新篇章。
截至2021年末,云阳全县常住人口93.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03%。在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云阳县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73.62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3.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6.1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0,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01 奋力谱写交通强县新篇章
交通是经济的“大动脉”,发展的“先手棋”。今年六月,郑渝高铁全线通车运营,高铁时代的到来,正式让云阳成为“黄金枢纽”。值得注意的是,云阳不仅为高铁建设做足了保障工作,同时也高度重视高铁站与城市重要节点的有效衔接。目前云阳已开通了高铁站至云阳城区4条公交线路,可乘坐公交直达城区;并将黄石镇纳入出租车打表计费范围之内,引导网约车至高铁站,方便旅客通过乘坐出租车或网约车出行;另外,新增黄石高铁配客站,旅客可通过该站乘坐班线客车直达县内各乡镇。这些举措不仅为云阳“高铁时代”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推动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搭乘高铁速度,做靓文旅招牌
郑渝高铁的开通不仅为沿线景点带来了不竭的游客,也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出行方式。云阳紧抓高铁经济发展的机遇,使其成为推动县城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在旅游产品分众化和定制化方面,云阳围绕时尚运动、生态康养、文化体验等业态,联动高铁沿线所在城市,从政府、社会、民间组织三个层面开展合作,推进“旅游+”“+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旅游品牌方面,云阳加快建设普安侏罗纪世界恐龙公园,加快开发清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通过“以创促建”,做响品牌、塑好形象,带动旅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在旅游服务方面,坚持“游客优先”理念,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推动旅游服务智慧化、标准化,奋力将云阳建设成“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据云阳县文化旅游委统计,今年6月20日至7月20日期间,全县A级景区景点接待游客104.58万人次,综合收入5.24亿元,环比分别增长208.42%、256.71%。总体来看,高铁开通为云阳旅游带来了“量”的提速,一场由高铁带来的旅游产业“蝶变”正在徐徐铺开。
03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网络部副主任 张惠强指出:近年来,云阳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地推进,走出来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中包含着一些规律性的特征。
第一是找准定位。云阳县着力发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点的作用,主动地融入万开云、万达开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今年六月份,随着郑渝铁路的全县贯通,云阳距离重庆、中原和长江中游这三个人口比较密集的中西部城市群的时间都缩短到了两个小时以内,具备了一条与特大城市发展不同的路径基础。
第二,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生态保护。云阳县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何用好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礼物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云阳县凭借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比如攀岩、跳伞等,这些产业深受游客的喜欢,本地的百姓也因此而发展了具有特色的农家乐。这样一来,不仅游客得到了别样的体验,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上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都是朝阳产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都非常大。
第三,云阳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入乡来改良品种,通过技术的传承让小面坊变成了大工厂,让云阳的产品行销天下。总的来看,云阳走的是一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生态赋能、产业富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旺、生态的保护和居民的增收协同并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