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9月14日,节目组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五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是“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核心地带。县域南临黄河,北依阴山,东临包头,西接乌海,县域总面积2503平方公里,是一颗崛起在祖国北疆、拥有璀璨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巍巍阴山下,滔滔黄河边,悠久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千年古郡,大美五原。黄河至北,河套腹地,这里从草木稀疏到绿海林园,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今日的五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生态保护筑牢高质量发展屏障,以高质量产业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以高品质人民生活增进高质量发展成色。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原县常住人口为224809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4%。“十三五”期末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85.6亿元增至10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6.9亿元增至35.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201元和14248元增至33290元和2165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4。
01 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处于黄河流域最北端的“几”字形顶端。黄河五原县段全长60多公里,黄河水润泽着这片大地,带来了丰饶与肥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上世纪50年代开始,黄柿子在五原开始种植,个个颜色金黄、个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随着五原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温室黄柿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产品质量好,种植效益高,成为增加菜农收入的新兴产业。五原黄柿子越来越被大众认可,美誉度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2014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五原黄柿子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五原黄柿子入选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借助品牌效应,五原黄柿子的销售面也越来越广,身价水涨船高,引起了众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关注。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在产品研发上做文章,加工制作出黄柿子饮料、火锅底料等产品,形成了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展延长了产业生态链,使得五原黄柿子的种植效益稳步增加。2021年,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总产量为1.5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
02 整治盐碱地推进绿色发展
位于河套平原的五原县因水得名、因水而兴。但是,长久以来灌区大水漫灌、耕种模式粗放也加剧了土壤盐碱化。五原县230万亩耕地中有123万亩盐碱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为了让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2018年开始,五原县集全县之力大力推行盐碱地改良工程,如通过将调理剂、有机肥等和土地进行融合,让土表面的盐分从耕层逐渐向深层进行转移;再比如“上膜下秸”技术,即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
如今,五原县盐碱地的改良试验田已取得显著成效,玉米和高粱长势良好,据农业部门测算,它们分别亩产可以达到大约800公斤和550公斤。随着“改盐”的持续推进,曾经的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盐碱滩涂也变成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旱可灌、涝可排的高产田。接下来,五原县还要继续把试验田的成果向全县推广,未来5年计划继续改良100万亩的盐碱地。眼下,秋收在即,丰收在望,五原县已经在昔日瘠薄的盐碱地当中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之路和乡村振兴之路。
03 三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五原一张亮丽的名片。五原人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种在五原县每一分土地上,积极培育、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一条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在五原县占地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里,1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正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以葵花子生产企业为例,一颗小小的瓜子要经过12道工艺200多道工序;目前五原县有葵花加工企业46家,实现年产值81.6亿元。葵花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业和加工业,也给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商机——除尘机、色选机、负压比重机、坏籽甄选机、剥壳机,全自动化机械的加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传统农业提速升级、加速换挡。
好产品,更要有好的销路,五原县2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内共有226家电商企业,伴随着丰收期的到来,每天从这里接发的订单多达2万余单,年快递量达到213万件,实现销售额6.4亿元。为培养熟练的电商企业员工,2015年五原县开办了首届电商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使用电脑、开办网店。如今这里不仅有个人的小网店,还有专门负责农产品收购、分销的生产链供货商,专门为电商拍摄照片、短视频的影视工作室。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日益完善的路网交通。这10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五原县的公路里程突破3000多公里,形成了“七纵七横”的公路网。而伴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也让河套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来,随着包银铁路的建成通车,通达南北、联通东西的立体交通网会让河套优质农产品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04 农文旅融合激发田园活力
近年来,五原县塔尔湖镇大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综合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绿化,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颜值与经济的双丰收。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塔尔湖镇当地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也让当地的现代农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塔尔湖镇的现代农业规模在两万亩左右,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示范引领全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与此同时,塔尔湖镇突出地域特色,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全力建设集生态、文化、田园风光为一体并具有五原特色的美丽乡村,使塔尔湖成为周边休闲旅游和假日消费的新亮点,让农文旅融合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05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认为五原县的富民强县之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三条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第一,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强,才能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原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对盐碱地实施改造,昔日的盐白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生态绿地,原先的河流、湖泊、湿地重新焕发出生态之美。
第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农民。五原县葵花籽种植条件优越,所以把大力发展葵花籽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目前葵花籽年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0%以上,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的16%左右。
第三,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给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近年来,五原县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两手抓,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以城乡文旅产业发展作为方向,依托城镇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种新型城镇化加全域旅游的模式,既是对文明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