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江苏宜兴

发布者:沈德瑶发布时间:2022-09-08浏览次数:11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9月5日,节目组介绍了江苏宜兴。宜兴,是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无锡市代管。地处江苏省西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太湖西岸,太湖水从东面流淌过宜兴市,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其中最著名的三氿(东氿、团氿、西氿)相伴市区,使得宜兴犹如太湖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次节目讲述了宜兴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抢抓产业转型机遇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宜兴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宜兴全市常住人口为128.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99万人,农村人口39.59万人,城镇化率69.21%;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7.9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2.91万人,城镇化率上升11.71%。2021年.宜兴市实现地区总产值2082亿元;全市12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347.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2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7元,城乡收入比为1.84:1。

0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太湖西岸的宜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宜兴响应国家战略,先后关停了上千家小化工、小作坊,转而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布局趋向绿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408元增长到2021年的55852元。

除了产业发展,宜兴还着力打造环保产业的科创高地。2021年,宜兴搭建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大卫怀特外籍院士工作站等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平台,凌志环保、江华集团等分别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创新研究院。截止2022年初,已建立了15家国际化产学研合作体,吸引7位外籍院士入驻,其中,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与日、韩、英、美等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生态绿色的环保产业真正成为宜兴发展的一张耀眼名片。

02 精致发展,品质之城

近几年来,宜兴立足城市生态本底和建设发展实际,持续大投入、大建设,打造品质之城,城市建设由“打基础、拉框架”的快速扩张期,逐渐转入“提能级、优功能”的品质提升期,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造生态绿色之城。宜兴水网密布,境内有9条主要河流流入太湖。十年来,当地全面开展水体生态修复,“一河一策”,实施湖滨生态带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系列工程,打造河道生态长廊。从“黑臭河”到“幸福河”,背后是当地坚持不懈地治理河道、恢复生态。同时,在农村推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

树立美丽宜居之城。宜兴近年来已完成了79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相继建成枫隐广场、青墩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顺利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验收。城市公共功能布局日趋健全完善,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的宜兴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市医疗中心实现主体封顶,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

建设设开放融合之城。宜兴围绕“一小时深度融入沪宁杭、半小时无缝对接苏锡常、十分钟快速进入公交网”总体目标,大力建设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宜长高速、常宜高速、范蠡大道等一批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盐泰锡常宜铁路和锡宜城际轨道S2线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把宜兴放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都市圈、锡宜一体化中,注重与沪宁杭对接互动、与周边城市分工协作,精准制定重点片区规划,围绕太湖湾科创带“一轴四谷三区多点”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内部通达度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开拓宜兴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

03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认为江苏宜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呈现出很多重要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三条重要的启示:绿色是发展最重要的底色。生态美,才是最美。多年来,江苏宜兴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不断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江苏宜兴是太湖西岸璀璨的明珠,正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宜兴获得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宜兴的发展再次证明,绿色是发展最重要的底色,生态美才是最美。

二,立足特有的资源禀赋,做足“水”文章。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把这个资源禀赋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才能转化为独特的发展优势。江苏宜兴有着48公里风光旖旎的太湖岸线,丰沛的水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苏宜兴统筹水文化、水生态、水经济等要素,将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与绿道、小型公园、生态养殖殖场等串联成片,做大做美了水文章。宜兴的生态转型,一方面实现了“湖光百里见阡陌,诗意合美觅花境”的美好画面;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三,发扬传统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有立足特色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高,才能为一个城市赢得名声。提起宜兴,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可能是紫砂壶,很多人认识这个城市也是通过紫砂。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因其作为我国唯一现存的、以拍打泥片手法成型的传统制陶工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宜兴的均陶制作技艺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除了可以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之外,陶瓷材料也逐步应用到多个行业。做到了上天入地,从铁路到航空航天领域,陶瓷都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