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河北正定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2-06-24浏览次数:0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6月24日,节目组介绍了河北省正定县。正定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区总面积486平方千米。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正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产城融合、古今融合、城乡融合,加快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七普数据显示,正定县常住人口为5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35.6万人,占64.77%。2021年,正定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4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198元和22341元,城乡收入比为1.66。


01 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正定县的塔元庄村,与省会石家庄一水之隔。因毗邻滹沱河,全村3000多亩地中,三分之二是河滩地,难以通过粮食种植实现全村致富。1984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确立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围绕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三产融合,稳步提升全县经济实力。


“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至今仍对正定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19年,塔元庄村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智慧农业园区和智慧农业指挥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赋能农业种植,为乡村振兴树立了一个模范样板。 该项目中,塔元庄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及闲置资产使用权出资入股,企业投入专业的团队和管理经验,延伸农业产业链,共同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此外,双方在村子里盘活资源,共建萌宠乐园、四季采摘、家庭农场等十个“乡村+旅游”的新板块,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更多城郊旅游的收益留在乡村,为践行乡村振兴开创了新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塔元庄村村集体年收入已增加到3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可,预计将在五年内,以塔元庄村为圆心迅速拓展、复制,最后建成覆盖五万人的新型乡村小镇。




02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古今融合发展


正定县是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正定县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划定历史城区范围,实施城门保护恢复、古寺聚落修缮等保护工程。得益于古城风貌保护,正定的旅游业加快发展,并逐步成为正定县支柱产业,让千年古郡迸发出新的活力。


荣国府是正定县的著名景点,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荣国府”设计和建造。近几年,以荣国府为代表的正定县历史文化景区加快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正定古城不仅成为石家庄市民休闲“后花园”,更成为京津冀旅游热门“打卡地”;旅游兴县、古今融合,成为正定的重要标签。



03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对正定县的发展做出了点评总结:相比于始于秦始皇时期出现的“郡”,和更晚出现的省级行政单元,县级行政单元的治理范围和治所所在是相对最稳定的,所以中国大多数县城,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古今交融是大部分县城发展中应追求的境界;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留存,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也是为了打造当代体验经济的舞台,充分挖掘其真金白银的价值。此外,为了实现古今融合,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定宜居宜业宜旅的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生态保护、民生福利等在古城更新中的有机融合。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正定还通过市县协同、县企合作、县校合作,共同助力县域发展。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制定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从充分融入就近大城市的发展,到近几年和石家庄市联手建设新城新区,正定实现了市县之间的更紧密协同。地处京津冀交通走廊,正定与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也日益成熟,在人才引进等方面手段更加多样化。


总的来说,正定的发展对全国其他县城提供了以下四点可借鉴的成熟经验:第一,尊重历史,保护和善用历史资源;第二,尊重自然,善用和改良自然环境;第三,敬重科技,善用当代科技进步成果;第四,敬重合作,善用大城市、大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