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6月29日,节目组介绍了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霞浦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全县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是福建海域最大、海岸线最长、岛礁最多、浅海滩涂最广的沿海县份。丰富的海洋资源让霞浦因海而生,靠海而兴,年水产品总量在40万吨以上,全县56万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从事海洋产业,全县年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近年来,霞浦有了新的发展思路,打造集山、海、川、岛、林于一体的文旅产业,获得了“最美滩涂”、“最美海岸线”等美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霞浦县常住人口为475936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89598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85%。2021年霞浦县生产总值310.22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309元、21696元,城乡收入比为1.86。
01智慧渔业助力可持续发展
霞浦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大黄鱼养殖基地全国闻名。2021年,霞浦大黄鱼产业的总产值接近19亿,带动了周边六万多渔民增收。
多年前,霞浦的大黄鱼养殖设备简陋,难以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也极易产生海洋污染。而现在的新型环保渔排,搭载了智慧海洋平台,通过大数据和5G实时信号来监测渔业信息、保护海洋生态。在智慧渔业的助力下,霞浦的大黄鱼品质跃升,批发价格是普通品种的两倍。除了鲜活的大黄鱼,霞浦还开发大黄鱼预制菜、各类即时海鲜等其他产品。
总体上,霞浦的海产品正在向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2015年起,为解决霞浦水产品产量大但销售难的问题,霞浦政府规划滨海新城,重点打造现代电商产业园,联合了本地几百家企业和渔民创办霞浦特产网,以期做到水产品的“全球卖”。2021年霞浦现代电商产业园中,入驻的企业和个人达60000多户,营业额超5亿元;霞浦水产品总产值达到127.6亿元,海洋产品加工的总产值达到180亿元,海洋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02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海洋给霞浦带来丰富的物产馈赠,也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旅游名片。2021年,霞浦县共接待游客711.66万人次,收入65.28亿元。旅游业成为推动霞浦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抓手。
其中,三沙镇是因为拥有“最美滩涂”等美誉成为霞浦文旅线上的新星。1997年开始,三沙镇启动了茅草屋改造和造福工程,将居住在破旧茅草屋里的170多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交通比较便利、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东山村。如今,每家每户都有一栋三层半的小洋房,民宿成为当地的一项新兴富民产业。截至目前,全镇有大小民宿120多家,年营收达1亿元以上。
除了三沙镇,霞浦还有许多风景秀美的特色村镇。近日,霞浦开通了一条环岛景观大道“东海一号”,全长20.3公里,连接12个村庄,也将滩涂、沙滩、海蚀地貌等景点串联,加快推进了霞浦全域旅游的发展。
03 “海上社区”为群众排难解忧
近年来,霞浦持续壮大海洋养殖、全域旅游两大特色富民产业,不仅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海滩、海岸、海岛的综合开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
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舒心的生活,霞浦大力建设被称为“海上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海上社区”中有解决养殖方面问题的三农医院,也有调解海上突发纠纷的法院、检察院服务点;还有金融志愿服务站,每周三会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鱼排,现场帮助养殖户办理养殖贷款或者其他金融支持,做到了“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
04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沈迟对霞浦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了解读: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地方发展既要顺应时代潮流,也要凸显自身特色。霞浦因海而生,靠海而兴,其发展中有三个突出亮点值得关注:其一是绿色转型,实现了保护水域环境、提升大黄鱼品质、增加渔民收入的“三赢”;其二是科技赋能,在鱼排上搭载智慧海洋平台、加强海产品精细化加工、大力发展电商等举措,使霞浦的海产品迈向世界;其三是人文关怀,建立“海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周到又贴心的服务,这也正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当然,霞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和渔业的耦合,进一步助力了霞浦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