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7月11日,节目组介绍了贵州遵义的仁怀市。仁怀,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在大娄山西端北侧,赤水河的中游,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地方。仁怀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属于地少人多的山区内陆城市。在历史上,仁怀曾是“川盐入黔”的商业重镇;现在来看,仁怀也仍是贵州乃至西部的县域经济领头羊。近年来,仁怀立足自身独特资源,以酱香白酒为主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仁怀经济实现两个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贵州首个“双千亿”强市。
仁怀全市幅员17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17万亩,共辖20个乡镇(街道)。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4年被认定命名为“中国酒都”。特殊的生态、气候、土壤和微生物群,使仁怀成为酿造茅台酒等优质酱香白酒的唯一产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仁怀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约65万人,其中包括汉、苗、布依等9个民族。2021年,仁怀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4.49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575元和16341元,城乡收入比为2.67。
01 科学利用地域优势,打造“酒旅融合”的新模式
近年来,除继续做好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外,仁怀也找到了一条极具比较优势的旅游发展路径:酒旅融合。该市以酒为媒,以工业旅游为主抓手,围绕“酒旅融合”发展战略的定位,开创了以酒带旅、以酒促旅、工农旅一体、产城景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例如,在仁怀市的茅台镇,外来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本地古色古香的文化建筑,同时也能观赏由声、光、电、全息投影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制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天酿》。一个个形式内涵丰富的工业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创新体验。
另外,旅游业的突起也为当地的酒企带来了新的动能,多家白酒企业从卖酒到销售酒文化,纷纷亮出旅游牌,建起各具特色的花园式酒坊、体验式酒庄、酒文化长廊供游人参观和体验。例如,在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内,夜郎古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贵州大学酱酒研究院打造了一个集体验、参观、住宿、接待等功能的全链条体验车间。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了解酿造酒生产的全过程,也可以亲身体验酱酒工艺、感受酱酒的独特魅力。
02 转变发展思路,守好“绿色家底”
近年来,仁怀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打造“绿色酒都”为根本目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动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看,在白酒产业的改革方面,仁怀是贵州省内率先使用污染较少的“电酿酒”技术的地区之一。截止到去年年中,仁怀市已有18家酒企完成“煤改电”项目,并另有71家正在进行,预计每年可节约环境治理成本约1.2亿元。在新时代,仁怀迅速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守好了绿水青山这个稀缺的“绿色家底”。
03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对仁怀的发展做出了点评总结:
近年来,仁怀不断调节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穿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仁怀的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以产业化引领,促进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仁怀以酒为媒、以工业、乡村、旅游为主抓手,充分发挥了气候、生态、文化等比较优势,以绿色作为底色,将大生态与大旅游有效衔接,建设了国家级的赤水河旅游度假区,做优了旅游精品。仁怀以旅游带动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大,促进旅游“接二连三拉一”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把生态环保放在中心位置来抓。仁怀的发展和赤水河密不可分,仁怀坚持辐射传承,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把赤水河两岸建设成特色的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积极探索第三方制度,河长制、生态区域补偿、统计制,做到了五水处理的全覆盖。仁怀以大数据和大生态为主要抓手,利用现代先进的新兴科学技术,着力打造了一套以环保数据管理、环保巡查、污染源检测、应急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保数据中心平台,推动了环境监管更加精准、高效、快捷,实现了生态文明保护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智能化。
三是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仁怀把财政坚持用在退耕还林搞生态、用在实现均衡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上。近年以来,仁怀把为民建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城市的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的品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