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大通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2-07-09浏览次数:0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7月8日,节目组介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河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县城之一。历史上,大通处在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通道上,地理优势独特;今天的大通县城桥头镇距西宁主城区只有35公里,交通便捷通达。大通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3%,构成西宁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资源总量为6.71亿立方米,贯穿大通的北川河水系是西宁城区用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大通县立足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丰富拓展现代制造业、加工业,打造经济强县。

大通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有汉、回、土、藏、蒙古等31个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0336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9.76万人,城镇化率51%。2021年,大通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2.9%,居西宁市五区两县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西宁市平均水平,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等。


01 坚持生态立县,见证绿色发展

近年来,大通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在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着力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林下经济。通过人工培育野生林药,走出了一条“山地增绿、林业增效、村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收,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大通县宝库林场本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林药种苗、发展林药产业,带动林区经济”原则,进行林药种植。为了保证林药种植顺利开展,林场组织林药种植人员,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种苗不断磨合。如今,桃儿七和甘松等中草药的种子繁育和分根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具备种植资源优势,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宝库林场在当地的退耕还林地上人工培育了桃儿七150亩、甘松近200亩。

林药种植项目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收入,给周边村庄增加直接收入近百万元,当地农民也学会了林药种植技术。现在,宝库林场的林药吸引了很多科研单位和药企来这里考察,一些药企计划在这里设立中草药种植基地,在推动林区林药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的同时,极大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02 发展乡村旅游,盘活绿水青山

近年来,大通县主打绿色品牌,积极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成为西宁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既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也助推了村民生活品位和生态宜居建设水平的提升,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明实践。

田家沟村2015年还是大通县的一个贫困村。近几年,田家沟村依托青山绿水,发展起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在“农家乐经济”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田家沟村目前已有农家乐13家、旅游接待点5个,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4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2600元;当地返乡农民还创办了一个生态茶园,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左右。在未来,田家沟村会继续招商引资,吸引投资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开发近郊乡村旅游。



03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对大通的发展做出了点评总结:大通地处河湟谷地,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过去的大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等资源;而现在的大通,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走出了一条“优生态、调结构、统城乡”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的同时,通过利用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林下经济的科技创新,摆脱了“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局面,实现了山清水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可持续创造财富的金山银山。一方面,工业升级入园、提质增效,建立青藏高原首个综合性保税区;另一方面,一业兴,百业强,县城基础设施的辐射能力大大加强,城乡一体规划机制有效建立,城乡人居环境同步发展。经济有了新动能的同时,生态持续向好;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保障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