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多次重磅会议的定调,“共同富裕”的全景图已经铺开。
交通建设是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是推进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途径。
本期“在西站·很精彩”,我们对话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从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探讨现代化综合枢纽如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并一同畅想杭州西站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杭州西站枢纽公众号 2022.05.13
全文如下
01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又发布了《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先富引领、区域共富、城乡共富、群体共富、精神共富、地区共富”六个方面的建设目标。
在张蔚文看来,从空间格局、产业基底、现代化治理、区域一体化等方面,以杭州西站为核心的杭州云城都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今年2月,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两次提及“城西科创大走廊”:举全市之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优化调整体制机制,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高水平现代化引领区,努力成为比肩“硅谷”的科创高地。会上亮相的《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结构示意图》中,还确立了武林-湖滨、钱江新城、云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中心鼎足的城市空间格局。
兼具大走廊的产业发展和杭州西站枢纽的综合交通优势,这里的建设发展不仅将促使临安等地更快融入到杭州主城区,平衡杭州市域产业布局、城市功能,还能推动杭州都市圈加速融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
02
在实践中,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统筹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
“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两大微观抓手。”张蔚文认为,“通过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三大属性,综合承载人居、文化、生态等多元功能。”
杭州城西拥有人口集聚潜力大、公共交通便捷、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禀赋好等特点,特别是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重大发展平台,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以点促面、整体推进,已经开展全域未来社区试点。
当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经成为引才高地,集聚各类人才超过45万,其中全职院士5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8531名,人才净流入率常年保持在25%左右。然而,杭州早年的发展规划是“东动西静”,城西城市功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形成了众多“钟摆族”。
好在,杭州清晰地看到了城西发展的短板。“城西科创大走廊专门制定了职住平衡实施方案”,杭州云城概念规划中,还提出率先开展“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一体、标杆示范”的实践。最新消息,杭腾未来社区项目已经开工,云门未来社区首宗住宅用地成功出让。
更让张蔚文欣喜的是,杭州西站枢纽周边河网纵横、丘山起伏、村落相间,“城市发展不光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同样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支撑。以前我们的新城建设多是‘化地不化人’,如今让原住民留下来,把乡村风貌留下来,‘菜农+码农’的多样性,城市会更有活力!”
杭州西站北望吴山、寡山
0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不再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组团为集合,形成一个多中心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城市群。其中,交通运输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变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和“推进器”。
对杭州来说,东部离上海近,还有实力不俗的宁波,而“向西发展,深入安徽等长三角纵深腹地,才能更好的壮大都市圈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增强竞争力。”
以杭州西站为基底的杭州云城,正是一座以交通规划先行,以轨道为脉络舒展布局的新城。杭州西站将引入5条高铁线,融入区域高速铁路1小时交通圈,增强杭州城市的区域影响力,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张蔚文表示,要“跳出交通、立足全局,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是现代化,以人为本,通过TOD的理念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让西站枢纽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努力形成4个“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一环,实现“一个高铁站,激活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