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视界|走进县城看发展:重庆巫溪

发布者:童炜锋发布时间:2022-09-19浏览次数:38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

919日,节目组介绍了重庆市巫溪县。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的大巴山深处,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是北方经陕西进入长江三峡的重要门户,山高峡深,九山一田,天地灵巫,融水汇溪。巫溪由此得名,古称上古盐都,今誉峡郡桃源

2021年,巫溪县常住人口38.8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67万人,城镇化率40.3%。巫溪地区生产总值120.8亿元,是2016年末的1.4倍,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4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501



01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促进乡村振兴

巫溪县是“九山微水一分田”的农业县,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其依托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的自然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马铃薯种植业。近年来,巫溪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发展马铃薯种植、加工等绿色产业,组建马铃薯育种、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攻关,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助推巫溪马铃薯高产稳产。

立足品质优、产量大的马铃薯种植业,巫溪市还致力于延长产业链,建立了马铃薯加工全产业链条,既帮助了农民致富,也实现了产业升级,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02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实现绿色发展

近年来,巫溪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巫溪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截致2021年底完成营造林14.4万亩,收储林地40万亩,横向生态补偿交易2万亩,非国有林生态赎买2600余亩;全面推行“林长制”,探索尝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态环境优化。除了国土绿化行动,巫溪县还坚守环境污染底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年度全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农村生活垃圾行政村有效治理率达98.6%,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巫溪县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富民之路。

03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将巫溪县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县城发展,特别是众多位于偏远山区的县城发展的借鉴意义总结为: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屏障。巫溪有着4000多年熬盐历史,曾经为了保证盐场生产,村民们砍树挖土作燃料,造成当地严重石漠化。近年来,巫溪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森林覆盖率大大提升,目前已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巫溪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在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自然之美,还能体验赛马和森林研学课等体验式旅游,并可以体验露营和特色乡村民宿。红池坝镇依托农旅融合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打破了山区县的空间发展障碍,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此外,近年来巫溪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持续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现在的巫溪人,居住在公园里,生活在风景中,生态宜居成为了巫溪的城市名片。

二是补短板强弱项,撬动“乡村经济”。巫溪县是重庆市最偏远的县,区位本就不占优势,“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限制更是让巫溪县的发展雪上加霜。巫溪县将改善交通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道路的畅通,解决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不便的问题,加强了巫溪与外界的联系,也为他们带来了旅游商机,各色产业围绕着公路蓬勃发展。兰英乡的“天路”还由于其独特的悬臂路地形,成为了巫溪县的网红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巫溪县看准时机,在天路的起点建立起了观景台和玻璃长廊,并配套修建了旅游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三是培育绿色品牌,强化科技创新。马铃薯是巫溪重要的支柱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巫溪县政府就开始研究部署攻坚马铃薯脱毒技术,组建专业的农技攻关团队,并建立了病毒检测实验室,脱毒技术攻关为巫溪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基础。有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巫溪逐步构建起马铃薯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型,并持续开展高产良种的培育和创新,形成了“要良种找巫溪”的独特优势。既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巫溪县持续提升“巫溪洋芋”的品牌价值,成功申报国家地理商标并拿到了出口欧盟的“通行证”,让“土豆”变成了“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