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至15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主任兼浙大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人口学会理论与政策专家委员会主任米红教授牵头的课题组一行六人赴龙港市开展调研。
龙港作为温州改革的一面旗帜,过去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2019年9月又完成从“农民之城”到“产业之城”和“镇改市”的华丽蜕变,在我国的城市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公共管理”学科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公管学院与龙港市签署了紧密型的战略合作发展协议。
此次调研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龙港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主要围绕龙港市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发展战略与规划愿景,龙港市数字政府与数智化治理现状、问题、发展战略、规划与愿景,龙港市人—地数智化管理、农村宅基地数字化及其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发展战略、规划与愿景等主题而展开。课题组调研成员有浙大公管学院专职研究员封宁博士、陈羡博士后、马齐旖旎博士生、汤晓彤博士生等。
1月14日下午,米红教授课题组一行抵达龙港市行政中心,在龙港市委的安排下,与龙港市市府办、发改局、经济发展局、公安局、社会事业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的负责人座谈。座谈会上,大家就 “人地关系数智化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对龙港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龙港的撤镇设市怎样承担在高质量视域下的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治理机制,又要通过改革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担负着为全国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改革发展树立典范的历史使命等进行了充分的座谈和交流。
龙港市市委市府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了龙港市综合改革工作情况。龙港于1983年10月建镇之后,历经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再从“产业城”到撤镇设市的三次历史性跨越。2019年9月,龙港市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
2020年是龙港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龙港坚持“一区五城”为目标定位,锚定“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导向,系统推进了大部门制集成改革和基层治理扁平化改革,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然后,龙港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了龙港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据介绍,龙港在建镇之初,通过吸引周边农民购地建房买户口,通过市场化建城,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农民城”的蜕变。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宅基地变性使用、隐性流转等乱象。同时,全市陆域面积仅16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44.94平方公里,人均115.5平方米,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龙港未来发展也面临资源禀赋的制约。当前龙港宅基地制度改革存在五方面的难题:宅基地管理基础薄弱;宅基地布局散、危房多、改造难;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无房户困难户建房难;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难。
最后,与会人员就龙港改革实践中,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等进行座谈交流。
在交流讨论的环节,米红教授提出,龙港市宅基地改革可以借鉴其研究团队为嘉兴市农房集聚改造设计的“两分两换”模式。所谓“两分两换”即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市(县)之一,龙港市本轮改革的重点内容包含理清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关系,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机制,从制度设计、数智化仿真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层面探究人地关系的发展方向,而协调好和优化好人地关系正是未来龙港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程”。当前龙港市的宅基地改革只提土地规划不提人口规划,不利于协调人地关系、抓住改革核心。龙港市公安局、龙港市经济发展局、龙港市社会事业局和龙港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心的工作人员分别就龙港市的流动人口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和数字化改革等方面作了介绍。
1月14日晚8点,米红教授课题组受邀前往龙港市政府与杨义坛副市长就农村宅基地改革一事进行探讨。杨副市长指出,龙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既涉及历史问题、现实问题,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如何结合龙港实际,谋划改革总体思路举措,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是一个难题。龙港农村住宅大多建于二三十年前,分布散乱,布局不合理,富裕农民迁移情况较为普遍,离城区远的社区农房空置多,部分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退出或置换引导机制,历史遗留问题亟需破解。
米红教授认为,龙港市宅基地改革应该以需求侧为导向,将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相结合,推进农村宅基地的需求侧改革。并通过老旧宅基地的流转置换,促进龙港市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协同发展,解决龙港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长期照护等问题,切实优化和协调龙港市人地关系。杨副市长期待就该问题与米红教授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1月15日上午,米红教授课题组前往龙港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并参加座谈会。会上,龙港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龙港市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法》,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工作。据介绍,龙港市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将坚持稳慎推进、“三权分置”、农民主体、问题导向和分类指导基本原则,重点围绕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等九个方面展开。米红教授认为宅基地改革应该基于需求侧改革,和“养老金融”问题相联系,钱不应直接“发给农民”,而应该“用给农民”,尤其要保障农民年老之后能够“老有所养”。与会人员就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机制创新、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课题组调研后认为,如何精准研判好龙港市的人地关系治理和发展问题,并下好龙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这盘大棋,是实现龙港市成为浙江南部中心人口集聚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融合龙港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数智化时代人—地关系优化的国家创新案例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夯实龙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愿景提供高水平研究支撑。
座谈会结束后,米红教授课题组一行受邀参观了龙港市华中社区。华中社区由原来鉴后西村和鉴后东村合并而成。目前社区内共有3000多人口,还有300亩农业生态观光园、700亩美丽田园以及在建的基础设施。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冯亦科介绍道,虽然社区“家大业大”,但得益于“新型法宝”的使用,不仅没有加大管理成本,反而大大精简了工作人员。冯书记说的这个“新型法宝”就是华中社区智慧系统,该智慧系统涵盖了高空巡检、水质监测、危房监控、智慧农业、智能垃圾桶等10项功能,大大提升了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1月15日下午,米红教授课题组一行来到龙港市政务客厅进行参观访问。龙港市政务客厅总面积2.5万平方米,集合了政务服务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及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打造了龙港市政务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23个部门,集中办理3000多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全力打造“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践行地,努力营造省内“速度最快、流程最简、事项最少、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置“一厅五区”,秉持“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理念,实现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化解、信访总量下降、社会心态理性平和,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城市大脑运营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张智网管全域”改革,打造县域“整体智治”示范城市的主载体,是基于温州架构、体现龙港特色的分平台,为加快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经验。在参观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时,米红教授建议该系统可以结合监测人口密度,为预防公共突发事件提供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机制。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大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 2021.1.31
(汤晓彤 马齐旖旎 供稿)